教育是怎么卷起来的

发布时间:2024-08-11   浏览次数:44次

不少老师都爱抱怨,什么早读课起得比鸡还早;什么每个月休息半天;什么寒暑假短斤少两……


但很少有人探究这些教育乱象,最初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发展壮大的?


除了应试教育和环境逼迫,我们教师是不是也具有一种平庸的恶,最后变成这不公平的一部分?


记得我刚工作的时候,早上8点上班,老师学生休息得很好,上课个个精神饱满,声音宏亮,意气风发。


有个班主任特别认真,她偷偷让学生早到20分钟,专门搞她哪一门,她自己牺牲休息时间来辅导。很难说,这究竟是一个好老师,还是一个坏老师。


其他老师一看,这不行啊,但又抹不下脸,不好当面对峙,就去找校长理论。校长心里高兴还来不及呢,当然不会制止这种现象,反而煽风点火。


一段时间下来,这个班成绩上去了,其他学科着急了,于是早上也赶过来。后来其他班级纷纷仿效,最后全校都早到20分钟,这就变成7:40上班了。


再后来就是7:20,最后发展到6:20。一旦形成一种规范,那就任何人都改变不了。不少锁链都是我们自己主动戴上身的,怨不得别人。孙悟空头上的金刚圈也是自己戴上去的。


教师队伍中,这样的傻子老师不在少数。愚蠢的人总是通过控制时间来提高成绩,这句话从来都不会有错。


吴非老师说过一句话,愚蠢的老师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愚蠢但还特别勤奋的老师,这种老师对学生的戕害简直无以复加。


但那时候我们还没有晚自习,晚上还有属于自己的学习和聊天时间。后来不知道哪个挨千万的,开始提倡学生到校晚自修,一个班级自愿到校。既然学生来了,班主任没办法,也就来了,和学生一起看书学习。结果很快这个老师很快被塑造成了榜样老师。


学校领导大肆表扬,甚至给予一些特殊的津贴。其他老师渐渐仿效,也都来了。这样津贴发放太多,学校就减少了津贴。再后来津贴取消了,但大家习惯了,还甘之如饴,晚自习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弄起来了。


突然又有人说,周末我们也不补课,但能不能用来测试。这样老师周末阅卷,下周就直接开讲。这是个金点子啊!真应该颁发一个创意奖。于是学生的周末没了,老师周末批阅试卷成为常态了。


最可恶的是,这些罪恶的制造者们,头发花白,腰酸腿痛,炉火旁打盹,反过来又咒骂该死的教育,却不知道自己脸上的血污。


比如教育部严禁补课之后,很多学校不还是偷偷摸摸,知法犯法,加班加点?一旦应试弄出一点成绩,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让联合国嘉奖他们,他们忘记掉了人都是要死的。但我们的教育还是要持续,我们做的是教育,教的是人,而不仅仅是断子绝孙的分数。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特别尊敬一些了不起的人,敢于理性说不的人。很多不合理的制度因此被叫停。我在外面跑得多,听到的也多,有几个人、几件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某年一所学校分管校长决定推动教育改革,具体措施是:先学校聘任各级班主任,然后班主任聘任授课教师。从高三班主任开始聘,最终没人聘任,那人就下岗,把他挂起来。


整个校园里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聘任会议开始了,会议室里风吹不进,水泼不入,沉重至极。


因为是第一年试点,高三班主任聘任的基本上都是原来老师。分管校长也教高三。因为领导虎着脸,不苟言笑,爱批评学生,所以学生不太喜欢他。班主任正好又是一个极为民主的老师,竟然听从学生的呼声,没聘校长,聘了另外一位老师。


高三聘任完了,就是高二班主任,他们当然不愿意抛弃原先的老师来聘任校长,这让人怎么看?然后是高一,然后是初三,然后是……结果整个聘任结束,只有校长大人一个人落聘了。


这就尴尬了,石头已经搬起来了,结果却砸了自己的脚。后来通过做工作,该校长继续上高三,从此这项改革不了了之。


但我想,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插曲,那么当年这一场风波,一定会对教育造成重大伤害。


这种聘任会毒化学校的人际关系,损害学校的校园文化,使得拉关系成为人生常态……学校不像是一所学校,而像是一个角斗场。


第二个倒霉的还是校长,这个校长是一个理科老师,总共加起来没上过几年课,但当年很年轻,自我感觉实在太好了。


他率先提出要推门听课,然后就到处推门,煞有介事地进行听课指导。


有一天,他又推门听课,听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且非本学科的课,而且是迟到推门的,大咧咧地坐下来,心不在焉,甚至中途还接听电话。


老教师火大,不动声色,出了一道很难的题。


问张三同学,张三不会。再问李四同学,李四也不会……最后老教师直呼校长其名,说,请孙某某回答!


校长傻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坐在那里,一张小脸红了又白,白了又红。最后讪讪地说,不……不……不知道!


老教师说,不知道,你坐在这里干什么?出去,你给我出去!


校长落荒而逃,从此再也不推门,再也不听课评课了。“出去,你给我出去!”成了很多老师相互调侃的口头禅。但那些年学校的教育质量一点也没落下。


校长永远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监督者和裁决者,而要成为一位学习者和帮助者。如果提前打招呼,坐下来,认真听课,课后研讨,诚恳地帮助老师,提出中肯意见,相信每个老师都会欢迎的。


我们天天谈依法治国,如果教师自己的合法权益都得不到保证,让教师如何相信自己所执教的内容?


所以法治建设应该从自己做起,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凡事都讲究一个理字,凡事也都应在法律的框架内获得解决。一天解决不了,那就一年;一年解决不了,那就两年,总有解决的一天。


至少我们拿起了法律的武器,下一次在某些人侵害教师利益的同时,他们就有一点胆怯,就有一点忌讳,就不敢为所欲为,这也是一种进步。


如果从不合理教育现象产生的第一天起,老师就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对一切没有依法治教的行为说不,那么,就不会形成今天的教育现状,积重难返,病入膏肓、无能为力。


下一次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我们应该合理合法表达我们的诉求,忍无可忍,便无需再忍!


02
2021.10
记录 | 和小朋友一起过过荒岛的生活(转载阿甘)


去过过荒岛的生活

捡树枝烧火过滤水

上猫洞搭帐篷造船


去看看岛中的生命

性格迥异的小朋友

鸡鸭马虫草和石榴

总之

旺盛的生命力


记录下这三天

一些已经分享了

还没分享的

我很喜欢的图片后的故事

(ps:因为这回调色有点飘,可能色调会出现不统一)


#1

荒岛求生

学会在荒岛中生活


故事从这里开始



这艘船是人们能进入这座无人岛的唯一交通工具,由于太湖上限航令的原因,好多时间段都不能开。晚上有一个小朋友因为药落在了营地宿舍,不得已要回去,于是船长只好在夜里没有开灯悄咪咪的把船开了回去,以免被水警发现



这是这次营里面最小的小孩,六岁,他不停的跑来跑去,把捡到了的小树枝,枯叶子堆到自己的大本营,因为待会就要用这些枯树枝树叶点火了。





浩浩荡荡的抱着战利品准备去湖边生火



一部分人在打井水,这好像是目前发现的除太湖外唯一水源?(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的话)



趁着大家干活我就看看风景发发呆,挺舒适的



有一群的鸡,第二天早上四点多我就是被他们给叫醒的呜呜



这是鸭子还是鹅啊??emm傻傻分不清,走的时候捡了个大“鸭蛋”,也有可能是鹅蛋



捡柴火的小男孩



!!!!天知道我看到终于生出火了有多激动!



包好的地瓜,等开的水



小朋友们整出来的第一锅饺子!真不错,我四处白嫖,最后吃了9个。



他刚刚去树底下吃完了一碗饺子,要跑过去再盛一碗


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了一对新人,开始拍摄婚纱照,拍下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把新娘脑袋后面的摄影师和新郎给剔除掉了,原因我暂时表达不出来,就是觉得,这样更好看哈哈哈哈



我是第一个吃到西瓜的人!因为第一个吃完西瓜要去拍孩子吃西瓜,拍的时候发现小朋友们一边说着这个西瓜不甜,一边吃完去要第二块。



搭帐篷,两个小男孩要去湖边去给自己占领一块好地,拿上帐篷袋就跑了。



全场最有活力的搭帐篷组合。



两个小姑娘老喜欢玩这边跑,于是我也转过头来瞅瞅。其实我是一个不太喜欢很热闹气氛的人,这一边没什么人,比起另一侧,更多了一些静谧的感觉。



睡得地方搞定了,就要考虑晚餐吃什么了,帐篷搭好了,井里打水做饭!



他在隔空喊话,但是对面的伙伴听不见,只好一次次加大声音喊出来,最后颇有力拔山河的气概。我在旁边看着要笑死了。



日落十分,拍摄好时机!前方蹲着的摄影老师,最近几天跟他学到的精华:“宝贝!来!看我!宝贝来一个!”



我在拍自拍的人哈哈哈哈



晚餐篇——烧火做饭



小孩子总是喜欢跑跑跳跳的,即使只捡了一根树



大人们



烧火





等面熟



那天晚上的面,真的是美味到了极致。



摘星星!荒岛没有电,但是星星会发光!




10.3日的清晨



迎着朝阳收帐篷,她们的帐篷是最快搭好也是最快收好的。



会对岛上出现的现代交通工具很好奇,据说这个岛只有两百亩大,绕岛一圈大概两公里



保护好环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即使这是一个荒岛,我们在走之前也要把垃圾收好。



这个前面蹦蹦跳跳的小家伙是去收垃圾的路上。


扔石头。小朋友们总喜欢往湖里丢东西,走之前大家一起捡一块小石头扔掉不开心!



走的时候冲出来的马!好帅!跑起来好野!



#2

造船和划皮划艇

湖它有的时候像个海











不会漏水的“闪亮虎鲸号”!



熊猫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个圆木块,一面写上希望别人叫的名字,一面写上对这三天的期望,收拾行李时候发现,期待的字迹都已经晕开。大概 ,因为我都得到了吧,这里很教育很治愈还很有趣。

昨天和熊猫说:这些小朋友都懂得好多好聪明啊!” 熊猫说“小孩子肯定是比我们优秀的”我想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这样的吧。

07
2021.10
孩子胆小、没主见、总是讨好别人…父母这样做,抵你说教100句!

你的孩子自信吗?

经常有妈妈吐槽自己孩子:


孩子五年级了,胆子特别小,什么事儿都要妈妈跟着,每天晚上都要我陪;


孩子上中学了,每天都独来独往,没个朋友,问他,他就说不敢和别人说话;


孩子初二,一点主见都没有,什么事儿都要问人,要不然就纠结犹豫;


孩子都六年级了,学不会说“不”,同学说什么是什么,老是讨好人家。


其实,上面的这些问题,归结起来,都是因为孩子内心深处不够自信。


不够自信,所以孩子胆小;

不够自信,所以不敢去社交;

不够自信,所以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不够自信,所以总是去迁就别人。


冯骥才先生:“别人给的力量不能持久,从自己身上找的力量,才能受用终身。”


自信一定是孩子从内心焕发出的光彩!拥有自信的孩子,未来一定闪光!


当孩子不自信时,

父母该怎么办呢?

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给孩子一颗自信的心。


想要孩子不再胆小自卑,不再唯唯诺诺没有主见,不再讨好别人,我们需要培养孩子自信的能力。


可自信并不是说,孩子你要自信些,孩子就可以自信起来的。


《自信的力量》里有一段话:“自信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构建,这是一场需要耐心的艰难征途。


所以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去锻炼孩子,培养孩子。

25
2021.10
父母如何培养小科学家?看看今年的诺奖得主们是怎么做的

10月是诺贝尔奖颁奖季,各大奖项依次颁出,引发了新一轮的科普热。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如何能够做出影响世界的重大科学发现?结合9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我们可以对未来的儿童科学素质全面提升有一个新的认识。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提出了要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在儿童与教育领域的第6条是儿童科学素质:儿童科学素质全面提升,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父母如何培养小科学家?看看今年的诺奖得主们是怎么做的

资料图片。

这里面主要是顶层设计,有国家层面的发展科学场所、培养师资队伍,但是核心的几点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可以运用的:一是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二是发挥父母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加强亲子沟通,开展亲子阅读、亲子游戏、亲子互动,利用各种公共教育和娱乐设施来和孩子一起探索科学。

父母如何培养小科学家?看看今年的诺奖得主们是怎么做的

资料图片。

其中亲子阅读是非常容易实施而且作用巨大的。例如,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之一、意大利物理学家帕里西,就是阅读改变志向的典范。他的父亲和爷爷都是建筑工人,原本希望他成为工程师。帕里西从小喜欢读书,通过阅读科普,他对抽象的科学,而不是具体的工程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选专业的时候,面对选物理还是数学非常纠结,也正是他在科普阅读中看到了20世纪物理学的辉煌成就,因此下决心要学物理。

除了读书,动手也很重要。另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克劳斯·哈塞尔曼即将迎来90岁生日。他对物理学持续一生的浓厚兴趣来自童年的“动手”。他13岁的时候从朋友手里买了一个晶体检波器,当时的价格大概相当于一张电影票。那是20世纪早期的一种无线电接收器中使用的电子元件,接上合适的电路就能组装成一台简易的收音机。少年哈塞尔曼非常惊奇,这些电子元件中传来音乐!为了进一步了解无线电的原理,他去图书馆读书,还自己动手制造了电动机,虽然经常导致家里的电器短路,但是依然没有阻止他科学探索的脚步。

亲子互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的成长离不开特立独行的父亲。费曼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父亲就说将来要把儿子培养成为科学家。虽然父亲只是销售员,但是很喜欢阅读科学类的书。费曼小时候常常跟着父亲去山上散步。其他的父母会教孩子很多鸟的名字,费曼的爸爸却说:“就算你知道如何用全世界的语言称呼某只鸟,但其实你对它一无所知。”父亲教给他的是观察,告诉他“知道一个概念”和真的“懂得这个概念”有很大区别。

获奖只是评价的一个尺度。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诺奖得主,但是秉承终身学习的精神,能够拓展生命的深度和广度。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古迪纳夫获奖的时候已经97岁了,他就是一个典型的终身学习者。他的父母不和睦,童年唯一的玩伴是一条狗。考大学前父母离婚了,他父亲只给他35美元学费,而他要攻读的耶鲁大学的学费是900美元,他靠着给有钱人家的孩子做家教来付学费。他本来读的是古典文学系,读了一年发现自己有阅读障碍症,所以就转到了数学系。因为经历二战,他30岁才拿到博士学位,年过半百才开始正式研究电池材料。58岁发明钴酸锂电池改变世界,75岁以磷酸铁锂电池再度改变世界,90岁以后开始研究全固态电池。97岁高龄,依旧每周上班5天。他想要研究一个能够储存太阳能和风能的超级电池,他说:“我想让汽车尾气从全世界的高速公路上消失,我希望死前能看到这一天,我还有时间。”

父母如何培养小科学家?看看今年的诺奖得主们是怎么做的
资料图片。

家长要鼓励孩子建立起一种远大的梦想,而不是满足于升入名校、升官发财。哈塞尔曼也建议年轻的科学家,如果认为自己不是个天才,那么不如先去做一些对社会有用的研究。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说:“如果说有一件事是我鼓励你们大家去做的,那就是永远不要随波逐流,要超越我们周围那些低级和颓废的影响。”愿每一个人都能满怀梦想,不屈服于命运,勇往直前,不断去探索世界。

愿每一个人都能满怀梦想,不屈服于命运,勇往直前,不断去探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