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2022.04
世界自闭症日:如何拥抱来自“星星的孩子” ?

中新网北京4月2日电(张依琳)他们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却有一颗只能看见自己世界的心;他们对其他事物漠不关心,却对自己喜欢的事物专注许久。他们就是“星星的孩子”。

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中国孤独症儿童数量超过200万。如何及时发现与治愈自闭症儿童,拥抱“星星的孩子”?

我国12岁以下自闭症儿童或超200万

如何及早发现孤独症?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2019年发布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中国自闭症发病率达0.7%,当年已约有超1000万自闭症谱系障碍人群,其中12岁以下的儿童约有200多万人。

北京市海淀医院精神保健科副主任医师汪静介绍,自闭症的主要症状包括社交和语言障碍,以及重复刻板行为。

发现孩子没有或很少目光交流,语言交流不畅,总是不合群,一个人在角落里面玩,有奇怪动作和兴趣时,就需要重视了。

医生表示,自闭症的早期表现症状可以总结为“五不”(“五少”)。

不(少)看:目光接触异常,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减少;

不(少)应:幼儿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

不(少)指: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

不(少)说:多数自闭症患儿存在语言功能延迟;

不当:指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

首都儿科研究所保健科主治医师张丽丽此前也表示,在母亲哺乳或对着婴儿微笑时,即使是三四个月的小婴儿也是有回应的。如果孩子听到声音不理、不看、不说、不笑、不能辨认,也可能是孤独症的表现。

呵护“星星的孩子” 家长如何做?

汪静介绍,面对自闭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道防线,做好早筛查是非常重要的。家长需要带孩子到医院,由专业的医生进行诊断。

目前治疗自闭症没有特效药物,而是采用社交训练,如果不进行干预,这部分孩子可能很难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一定要早发现,早干预。

张丽丽也强调,干预越早越好,确诊患儿立即干预毋庸置疑。家长不要抱着“等一等”“再看一看”的想法,无论诊断或疑似诊断孤独症,都应该尽早干预。

汪静介绍,自闭症有一些防治措施,如加强围产期卫生保健,实行优生优育;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向孩子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孩子的听说能力,改善他们的语言功能;对孩子的尝试,家长不应过早干预,应给予恰当的鼓励;动员孩子帮忙做家务,选择容易掌握的竞技活动等等。

自闭症儿童都是天才吗?

医生还表示,关于自闭症,不少人都存在一定的误区:

——自闭症是精神病吗?

许多人把自闭症当成精神病,对自闭症患者投以异样的眼光,甚至拒绝和他们交往。实际上,自闭症患者单纯、善良,只是有时候可能表达的方式和正常人有所不同。

——自闭症患者不能正常上学?

自闭症患者的最佳干预时间是2-6岁,只要及时发现,早期科学干预,接受正规的治疗和康复训练,自闭症儿童完全可以正常上学。

——自闭症儿童是天才?

实际情况是自闭症人群里拥有某方面天赋的人不及千分之一,有50%左右的自闭症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多给自闭症孩子关爱和理解是对孩子最好的。

——自闭症长大后自己会好?

自闭症不仅不会随着时间自己变好,并且如果没有及时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某些表现只会越来越严重,最终使孩子逐渐丧失独立自理的能力。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这种倾向,一定要第一时间带孩子寻求专业的治疗。(完)

25
2021.10
父母如何培养小科学家?看看今年的诺奖得主们是怎么做的

10月是诺贝尔奖颁奖季,各大奖项依次颁出,引发了新一轮的科普热。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如何能够做出影响世界的重大科学发现?结合9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我们可以对未来的儿童科学素质全面提升有一个新的认识。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提出了要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在儿童与教育领域的第6条是儿童科学素质:儿童科学素质全面提升,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父母如何培养小科学家?看看今年的诺奖得主们是怎么做的

资料图片。

这里面主要是顶层设计,有国家层面的发展科学场所、培养师资队伍,但是核心的几点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可以运用的:一是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二是发挥父母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加强亲子沟通,开展亲子阅读、亲子游戏、亲子互动,利用各种公共教育和娱乐设施来和孩子一起探索科学。

父母如何培养小科学家?看看今年的诺奖得主们是怎么做的

资料图片。

其中亲子阅读是非常容易实施而且作用巨大的。例如,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之一、意大利物理学家帕里西,就是阅读改变志向的典范。他的父亲和爷爷都是建筑工人,原本希望他成为工程师。帕里西从小喜欢读书,通过阅读科普,他对抽象的科学,而不是具体的工程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选专业的时候,面对选物理还是数学非常纠结,也正是他在科普阅读中看到了20世纪物理学的辉煌成就,因此下决心要学物理。

除了读书,动手也很重要。另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克劳斯·哈塞尔曼即将迎来90岁生日。他对物理学持续一生的浓厚兴趣来自童年的“动手”。他13岁的时候从朋友手里买了一个晶体检波器,当时的价格大概相当于一张电影票。那是20世纪早期的一种无线电接收器中使用的电子元件,接上合适的电路就能组装成一台简易的收音机。少年哈塞尔曼非常惊奇,这些电子元件中传来音乐!为了进一步了解无线电的原理,他去图书馆读书,还自己动手制造了电动机,虽然经常导致家里的电器短路,但是依然没有阻止他科学探索的脚步。

亲子互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的成长离不开特立独行的父亲。费曼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父亲就说将来要把儿子培养成为科学家。虽然父亲只是销售员,但是很喜欢阅读科学类的书。费曼小时候常常跟着父亲去山上散步。其他的父母会教孩子很多鸟的名字,费曼的爸爸却说:“就算你知道如何用全世界的语言称呼某只鸟,但其实你对它一无所知。”父亲教给他的是观察,告诉他“知道一个概念”和真的“懂得这个概念”有很大区别。

获奖只是评价的一个尺度。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诺奖得主,但是秉承终身学习的精神,能够拓展生命的深度和广度。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古迪纳夫获奖的时候已经97岁了,他就是一个典型的终身学习者。他的父母不和睦,童年唯一的玩伴是一条狗。考大学前父母离婚了,他父亲只给他35美元学费,而他要攻读的耶鲁大学的学费是900美元,他靠着给有钱人家的孩子做家教来付学费。他本来读的是古典文学系,读了一年发现自己有阅读障碍症,所以就转到了数学系。因为经历二战,他30岁才拿到博士学位,年过半百才开始正式研究电池材料。58岁发明钴酸锂电池改变世界,75岁以磷酸铁锂电池再度改变世界,90岁以后开始研究全固态电池。97岁高龄,依旧每周上班5天。他想要研究一个能够储存太阳能和风能的超级电池,他说:“我想让汽车尾气从全世界的高速公路上消失,我希望死前能看到这一天,我还有时间。”

父母如何培养小科学家?看看今年的诺奖得主们是怎么做的
资料图片。

家长要鼓励孩子建立起一种远大的梦想,而不是满足于升入名校、升官发财。哈塞尔曼也建议年轻的科学家,如果认为自己不是个天才,那么不如先去做一些对社会有用的研究。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说:“如果说有一件事是我鼓励你们大家去做的,那就是永远不要随波逐流,要超越我们周围那些低级和颓废的影响。”愿每一个人都能满怀梦想,不屈服于命运,勇往直前,不断去探索世界。

愿每一个人都能满怀梦想,不屈服于命运,勇往直前,不断去探索世界。

查看更多新闻 >>
已经加载所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