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之下的日全食

发布时间:2024-04-10   浏览次数:19次

今天的人类已经可以到宇宙空间去观测各种天文现象,而人类离开地面对天文现象有影像记录的观测,却始于1941年日本空军经常去轰炸的甘肃临洮县的天空。

—— 孙明经


绸缪


1934年岁末,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布了一条惊人的消息:1941年9月21日,日全食带将会进入我国。不久,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证实:这次日全食非但预测准确无误,并且是继明嘉靖年间后400年,第二次横经我国腹心地带的,近正午时分发生的日全食。


这样难得的机会,天文学家们自然不会甘心错过。然而时值二战,国外科学家大都难以前来,此次日食观测任务便落在了我国天文学家的身上


图片

1941年“西北日食观测队”在临洮县岳麓山泰山庙的合影。


由于1941年的日全食意义重大,紫金山天文台(前国立紫金山天文台)的张钰哲等人早在1934年就组织成立了日食观测委员会,并为此曾制定了一份非常庞大的设备采购计划。众人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将日全食观测做到最完美。这不仅是为了科学研究,同时也是我国于民国之初涅槃的现代天文学向世界天文界的有力技术证明。


作为天文学家的又一双眼睛,仪器对于天文观测的重要程度永远居于首位。但令人无奈的却是,日食观测委员会原本志在必得的仪器采购清单后来却所剩无几,起初计划在甘肃两地进行的西北观测也只能在一地实施。这主要有两方面的缘由:


日食发生的时间,正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战火,当时的紫金山天文台只有从南京搬到昆明凤凰山才得以继续观测和研究。战争的影响,让观测委员会不得不削减了相当一部分的国外设备采购计划,决定仅定制美国Fecker公司的口径160mm、焦距6米的地平境,同时委托物理研究所额外自制两套,便于在多地进行日食观测。


另外,则是由于资金问题。战时年代,外汇暴涨,这根本不是张钰哲等天文学家所能跨越地了的。当时的外币资金有相当一部分被国民政府严控,而物理所和天文学会都没有足够的外币去支付设备昂贵的购买费用,万般无奈之下,委员会经多方化缘,也仅仅能够购买Fecker公司的地平镜,对于与地平镜配套使用的其他各种仪器,要么借图纸自己造,要么从已有设备上拆下部件重新组装。比如定天镜,就是向Fecker公司要来简单的图纸,委托我国的云南五金公司自行制造的。


然而,就在观测委员会抵达昆明时,地平镜,这架经多方筹款购得的、唯一的用于日食观测的外国仪器,在香港码头被日机炸毁了。本来计划在西北甘肃与安康两地进行的观测,由于地平镜的损毁,只得再作调整,仅在甘肃临洮设观测点。因为剩下的仪器只够在一地的观测使用。



/“长征”


即便是重重困难,天文学家们的观测意志也并没有因此磨灭。1941年6月30日,七年的辛苦筹备之后,旭日东升之时,日食观测委员会就这样带着全部自产的“杂牌”观测仪器,义无反顾地从昆明出发了。成员包括天文研究所、金陵大学(现在南京大学等高校的前身)以及中国天文学会的各路代表,几乎集合了当时中国天文界的全部大咖。而后来为我们所熟知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首任台长张钰哲先生,担任这次日食观测的队长。在归来之后,从张钰哲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次炮火之下的日食观测的艰辛不易。这次旅途被张钰哲称作“长征”


图片

张钰哲先生。在1986年逝世后,先生的骨灰按照遗愿,被埋藏在了紫金山天文台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


图片

《民国二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日全食观测报告》书影。


“北上公路沿途的地名有所谓七十二拐弯,吊死岩等,够吓人的。”张钰哲在观测报告里回忆说。“公路两旁,所见到翻车滚下坡,无人理睬的,比比皆是,令人触目惊心。”


除过要应付关卡的留难、盘查,要坚持着日夜坐睡于行礼上——车上空间狭小,其余空位大家都留给观测仪器了,一路上的险情几乎是从未间断过。当时盘江大桥被日本飞机炸断,人们只得搭建简易的浮桥,晚上搭清晨拆,观测队中午到达盘江,便只能等待半天,到暮色沉沉时浮桥搭起才顺利通过。7月7日中午,队员们正经过重庆,又遭遇一次没有预发警报的空袭。危险近在咫尺,但大家想到的却仍然是那些宝贵的观测仪器。“二十七架敌机,嗡嗡然掠顶而过,继以轰然一声震耳欲聋,颇为车中仪器担心......”万幸的是,敌机过后,车上只多蒙上了一层灰尘,仪器安然无恙。


一路坎坷前行,观测队行程忽快忽慢,断断续续,但日食的时间却不会为这些变故而推迟。观测队为了赶时间,有时借住路旁的农家,但更多时候只能风餐露宿。谁知在行至宁羌时,突遇暴雨,气温骤降,恰在这时,拉仪器的卡车也出现故障,怎么也发动不起来了。队员们都被淋得浑身湿透,而目的地褒城却远在15公里之外。张钰哲于是命两名队员留在驾驶室守车,自己则率其余人前往褒城求援,直到第二天才终于将损坏的卡车拖进县城。


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趣事:损坏的卡车由于需要重新更换部件,预计20天才可以修好。但日食不等人。想到褒城也在日食带内,张钰哲灵机一动,专门为修车厂的职工放起了日食电影。三天便放了六场,在当地大受欢迎。原本20天才能修好的发动机竟然只用7天就完成了。



日食


1941年8月13日。观测队在经历种种磨难与敌机轰炸的生死考验后,终于抵达目的地甘肃临洮。自出发以来已过去整整六个星期,行程达3200公里,纵贯中国的大西南,直抵西北腹地


日食的观测地点选在临洮岳麓山上的一所乡村师范学校。即便是在西北边陲,日军的空袭依然不断,仅仅观测期间就达到了5次。最严重的一次,三架轰炸机盘旋在头顶,投下20多枚炸弹。“空袭过后,我第一个跑出去,看到放置仪器的大箱子安然无恙,心中的石头才落地。”陈遵妫先生回忆说。好在这次日全食观测,得到了当地与国民政府的重视与支援。“日食前一天夜间,陆军的一个高炮团开抵临洮县,还有20架战斗机在兰州机场待命,随时准备拦截敌机。”


9月20日晚,日食的前一天晚上,天空一片阴沉。一直担忧临洮天气状况的张钰哲和队友们彻夜难眠,几次起床仰望天空,直到后半夜见到繁星点点,才逐渐入梦。可黎明时天气又变了,大雾在岳麓山笼罩,一片昏沉。大家的心又悬了起来。


图片

观测队员在工作。


“七年筹备,万里奔波,成败立顿,系于一旦。”(张钰哲《日全食观测报告》)


日食当天上午8时,天空依然云雾弥漫。张钰哲命令轻型轰炸机做好起飞准备。金陵大学的学生区永祥,将摄影机放在机关枪的位置,承担了凌空拍摄的重任。而这也成为了人类史上第一次离开大地进行的天文影像摄制


8时05分,张钰哲和队员们完成设备的最后一次调试。


8时40分,云开雾散,只见一轮火红的太阳挂在天边。


9时许,张钰哲命令按预定方案实施观测。


9时29分42秒,世界翘首以盼的日全食初亏终于出现了。东方的朗朗晴空正中,只见太阳的边缘出现了一块微小的半弧状缺角。


图片

观测队摄制的1941年日食全过程。


临洮中学的肖剑琴老师对此描述道:


“1941年9月21日早9时29分42秒,太阳放出空前未有的强光,眼睛很不容易睁开。到了10时30分48秒,太阳成为初五、初六的凹瘪月牙形。随之微风习习,逐渐清凉,突然黄球消失了,球体全黑了,周围只有一丝白边。温度急剧地下降,寒风像是秋季的西风,鸡也叫起来了,犬也吠起来了。10时53分38秒,黑球白边生光了,地面复苏了,那黑球白边顶上哗地一下,放出了:红、橙、黄、绿、青、蓝、紫奇光。12时18分18秒,太阳又‘复原’了!”


在日食观测队的建议下,这一天清晨,临洮全县的百姓、师生、机关职员近万人涌上岳麓山,人们将各式各样的“观测设备”举向太阳,有的用茶色墨镜,有的直接用墨汁染的玻璃。当年出版的《科学》杂志这样报道当时的观测现场:“当食既与生光之际,欢声雷动,掌声震耳,莫不叹为宇宙奇观。”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日食的罪过素来要归到天狗身上,但在1941年的日食发生时,在临洮这个边陲小县竟听不到一声讨伐天狗的鸣金。张钰哲在观测报告中写道:“按食时伐鼓鸣金救日之举,重庆成都均且不免,而临洮以边陲僻县,是日竟未闻一滴之锣鼓声”。逐日临洮的“长征”,也是一次真正的天文科普的长征。在5个省20多个市县、往返一万二千华里的路程上,无数沿途百姓第一次从日食观测队的讲演里,第一次听到了“天文”这个古老而又新奇的词汇


在战争的阴影之下,从天文学家到普通民众,从大学学生到乡村教师,从驾驶驱逐战机的飞行员到山坡上持鞭赶羊的孩子们,在1941年的天空下,大家共同仰望着那轮天空的指环的情景,是非常难以置信,也是令人万分难忘的



尾声


五十年后,中国电影教育先驱孙明经先生,在他的八十岁寿宴上感慨地对众人说:


“今天的人类已经可以到宇宙空间去观测各种天文现象,而人类离开地面对天文现象有影像记录的观测,却始于1941年日本空军经常去轰炸的甘肃临洮县的天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不该不知道的。”


小小的临洮县,一次在现在看来并不复杂的日食观测,却是整个中国天文观测史与科普史的缩影,是古往今来无数天文学家追寻星辰、仰望苍穹的模样。


就在临洮观测两个多月后,珍珠港事件爆发了。琼楼玉宇变迁有度,人间的时局却不可预料,这让渴望在天空有所作为的科学家们对研究工作的前景充满担忧。但正如张钰哲先生所说:“瞻望前途,诚恐天文研究工作,不免将愈臻困难矣。无已姑把握现在从事整理观测结果,并草拟中英文之报告论文。”


02
2021.10
记录 | 和小朋友一起过过荒岛的生活(转载阿甘)


去过过荒岛的生活

捡树枝烧火过滤水

上猫洞搭帐篷造船


去看看岛中的生命

性格迥异的小朋友

鸡鸭马虫草和石榴

总之

旺盛的生命力


记录下这三天

一些已经分享了

还没分享的

我很喜欢的图片后的故事

(ps:因为这回调色有点飘,可能色调会出现不统一)


#1

荒岛求生

学会在荒岛中生活


故事从这里开始



这艘船是人们能进入这座无人岛的唯一交通工具,由于太湖上限航令的原因,好多时间段都不能开。晚上有一个小朋友因为药落在了营地宿舍,不得已要回去,于是船长只好在夜里没有开灯悄咪咪的把船开了回去,以免被水警发现



这是这次营里面最小的小孩,六岁,他不停的跑来跑去,把捡到了的小树枝,枯叶子堆到自己的大本营,因为待会就要用这些枯树枝树叶点火了。





浩浩荡荡的抱着战利品准备去湖边生火



一部分人在打井水,这好像是目前发现的除太湖外唯一水源?(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的话)



趁着大家干活我就看看风景发发呆,挺舒适的



有一群的鸡,第二天早上四点多我就是被他们给叫醒的呜呜



这是鸭子还是鹅啊??emm傻傻分不清,走的时候捡了个大“鸭蛋”,也有可能是鹅蛋



捡柴火的小男孩



!!!!天知道我看到终于生出火了有多激动!



包好的地瓜,等开的水



小朋友们整出来的第一锅饺子!真不错,我四处白嫖,最后吃了9个。



他刚刚去树底下吃完了一碗饺子,要跑过去再盛一碗


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了一对新人,开始拍摄婚纱照,拍下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把新娘脑袋后面的摄影师和新郎给剔除掉了,原因我暂时表达不出来,就是觉得,这样更好看哈哈哈哈



我是第一个吃到西瓜的人!因为第一个吃完西瓜要去拍孩子吃西瓜,拍的时候发现小朋友们一边说着这个西瓜不甜,一边吃完去要第二块。



搭帐篷,两个小男孩要去湖边去给自己占领一块好地,拿上帐篷袋就跑了。



全场最有活力的搭帐篷组合。



两个小姑娘老喜欢玩这边跑,于是我也转过头来瞅瞅。其实我是一个不太喜欢很热闹气氛的人,这一边没什么人,比起另一侧,更多了一些静谧的感觉。



睡得地方搞定了,就要考虑晚餐吃什么了,帐篷搭好了,井里打水做饭!



他在隔空喊话,但是对面的伙伴听不见,只好一次次加大声音喊出来,最后颇有力拔山河的气概。我在旁边看着要笑死了。



日落十分,拍摄好时机!前方蹲着的摄影老师,最近几天跟他学到的精华:“宝贝!来!看我!宝贝来一个!”



我在拍自拍的人哈哈哈哈



晚餐篇——烧火做饭



小孩子总是喜欢跑跑跳跳的,即使只捡了一根树



大人们



烧火





等面熟



那天晚上的面,真的是美味到了极致。



摘星星!荒岛没有电,但是星星会发光!




10.3日的清晨



迎着朝阳收帐篷,她们的帐篷是最快搭好也是最快收好的。



会对岛上出现的现代交通工具很好奇,据说这个岛只有两百亩大,绕岛一圈大概两公里



保护好环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即使这是一个荒岛,我们在走之前也要把垃圾收好。



这个前面蹦蹦跳跳的小家伙是去收垃圾的路上。


扔石头。小朋友们总喜欢往湖里丢东西,走之前大家一起捡一块小石头扔掉不开心!



走的时候冲出来的马!好帅!跑起来好野!



#2

造船和划皮划艇

湖它有的时候像个海











不会漏水的“闪亮虎鲸号”!



熊猫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个圆木块,一面写上希望别人叫的名字,一面写上对这三天的期望,收拾行李时候发现,期待的字迹都已经晕开。大概 ,因为我都得到了吧,这里很教育很治愈还很有趣。

昨天和熊猫说:这些小朋友都懂得好多好聪明啊!” 熊猫说“小孩子肯定是比我们优秀的”我想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这样的吧。

07
2021.10
孩子胆小、没主见、总是讨好别人…父母这样做,抵你说教100句!

你的孩子自信吗?

经常有妈妈吐槽自己孩子:


孩子五年级了,胆子特别小,什么事儿都要妈妈跟着,每天晚上都要我陪;


孩子上中学了,每天都独来独往,没个朋友,问他,他就说不敢和别人说话;


孩子初二,一点主见都没有,什么事儿都要问人,要不然就纠结犹豫;


孩子都六年级了,学不会说“不”,同学说什么是什么,老是讨好人家。


其实,上面的这些问题,归结起来,都是因为孩子内心深处不够自信。


不够自信,所以孩子胆小;

不够自信,所以不敢去社交;

不够自信,所以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不够自信,所以总是去迁就别人。


冯骥才先生:“别人给的力量不能持久,从自己身上找的力量,才能受用终身。”


自信一定是孩子从内心焕发出的光彩!拥有自信的孩子,未来一定闪光!


当孩子不自信时,

父母该怎么办呢?

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给孩子一颗自信的心。


想要孩子不再胆小自卑,不再唯唯诺诺没有主见,不再讨好别人,我们需要培养孩子自信的能力。


可自信并不是说,孩子你要自信些,孩子就可以自信起来的。


《自信的力量》里有一段话:“自信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构建,这是一场需要耐心的艰难征途。


所以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去锻炼孩子,培养孩子。

25
2021.10
父母如何培养小科学家?看看今年的诺奖得主们是怎么做的

10月是诺贝尔奖颁奖季,各大奖项依次颁出,引发了新一轮的科普热。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如何能够做出影响世界的重大科学发现?结合9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我们可以对未来的儿童科学素质全面提升有一个新的认识。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提出了要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在儿童与教育领域的第6条是儿童科学素质:儿童科学素质全面提升,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父母如何培养小科学家?看看今年的诺奖得主们是怎么做的

资料图片。

这里面主要是顶层设计,有国家层面的发展科学场所、培养师资队伍,但是核心的几点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可以运用的:一是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二是发挥父母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加强亲子沟通,开展亲子阅读、亲子游戏、亲子互动,利用各种公共教育和娱乐设施来和孩子一起探索科学。

父母如何培养小科学家?看看今年的诺奖得主们是怎么做的

资料图片。

其中亲子阅读是非常容易实施而且作用巨大的。例如,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之一、意大利物理学家帕里西,就是阅读改变志向的典范。他的父亲和爷爷都是建筑工人,原本希望他成为工程师。帕里西从小喜欢读书,通过阅读科普,他对抽象的科学,而不是具体的工程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选专业的时候,面对选物理还是数学非常纠结,也正是他在科普阅读中看到了20世纪物理学的辉煌成就,因此下决心要学物理。

除了读书,动手也很重要。另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克劳斯·哈塞尔曼即将迎来90岁生日。他对物理学持续一生的浓厚兴趣来自童年的“动手”。他13岁的时候从朋友手里买了一个晶体检波器,当时的价格大概相当于一张电影票。那是20世纪早期的一种无线电接收器中使用的电子元件,接上合适的电路就能组装成一台简易的收音机。少年哈塞尔曼非常惊奇,这些电子元件中传来音乐!为了进一步了解无线电的原理,他去图书馆读书,还自己动手制造了电动机,虽然经常导致家里的电器短路,但是依然没有阻止他科学探索的脚步。

亲子互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的成长离不开特立独行的父亲。费曼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父亲就说将来要把儿子培养成为科学家。虽然父亲只是销售员,但是很喜欢阅读科学类的书。费曼小时候常常跟着父亲去山上散步。其他的父母会教孩子很多鸟的名字,费曼的爸爸却说:“就算你知道如何用全世界的语言称呼某只鸟,但其实你对它一无所知。”父亲教给他的是观察,告诉他“知道一个概念”和真的“懂得这个概念”有很大区别。

获奖只是评价的一个尺度。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诺奖得主,但是秉承终身学习的精神,能够拓展生命的深度和广度。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古迪纳夫获奖的时候已经97岁了,他就是一个典型的终身学习者。他的父母不和睦,童年唯一的玩伴是一条狗。考大学前父母离婚了,他父亲只给他35美元学费,而他要攻读的耶鲁大学的学费是900美元,他靠着给有钱人家的孩子做家教来付学费。他本来读的是古典文学系,读了一年发现自己有阅读障碍症,所以就转到了数学系。因为经历二战,他30岁才拿到博士学位,年过半百才开始正式研究电池材料。58岁发明钴酸锂电池改变世界,75岁以磷酸铁锂电池再度改变世界,90岁以后开始研究全固态电池。97岁高龄,依旧每周上班5天。他想要研究一个能够储存太阳能和风能的超级电池,他说:“我想让汽车尾气从全世界的高速公路上消失,我希望死前能看到这一天,我还有时间。”

父母如何培养小科学家?看看今年的诺奖得主们是怎么做的
资料图片。

家长要鼓励孩子建立起一种远大的梦想,而不是满足于升入名校、升官发财。哈塞尔曼也建议年轻的科学家,如果认为自己不是个天才,那么不如先去做一些对社会有用的研究。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说:“如果说有一件事是我鼓励你们大家去做的,那就是永远不要随波逐流,要超越我们周围那些低级和颓废的影响。”愿每一个人都能满怀梦想,不屈服于命运,勇往直前,不断去探索世界。

愿每一个人都能满怀梦想,不屈服于命运,勇往直前,不断去探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