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前12天详细安排!

发布时间:2023-06-07   浏览次数:146次

中考前夕,小编分享过来人列出的考前12天的每日详细计划时间表,帮助考生对心理、生理、复习进行科学高效地完善与修正,帮助考生用最佳状态去对待中考!

总则

1.不要再学习新的东西(或做很难的题)。剩下十几天,无法牢固掌握,反而由于没有完全弄明白少了自信,心理没底。

2.注意身体。

3.调整睡眠。最后一天什么也不要想,多运动,脑子里空空的,容易入睡,也不会胡思乱想。

4.计划要尽量定少一些。万一完不成,会伤害自信,心里没底。

距离中考12天
翻看错题集和笔记本

距离中考仅剩12天,要想从头到尾重新学习一遍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把握好时间,还是可以强化重要内容的。这段时间可以把错题集、笔记翻一下,如果还有余力可以把书上一些细节记一下。

剩下的时间首要任务是保证状态,其次才是提高水平。因此,每天应抽出一定时间做题,即使是自己非常拿手的科目,这样才能保持做题的状态。

对于语文,要注意各种题型的回答技巧、答题规范,多记些可能在作文中用到的素材。

对于数学、物理,首先是确保把所有公式记忆准确。其次梳理基础题和中档题,如果做得不好,原因是什么。还有时间的话,可以练一点压轴题,但不要贪多。

英语,每天都要做适量的题目,遇到不会的知识点要及时解决。化学和生物的话,最重要的是把书上的东西记清楚,最起码要保证最近做的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都比较熟悉。

距离中考11天
专注眼前的事

临近中考,大家担着的压力越来越大。中考君想说的是,专注眼前事,不去在意或远或近的未来,也许你会平静得多。

平时复习时,当你突然感到书上的字怎么都看不进去时,放下书出去走走吧,或独行或与友结伴,一起谈谈学习之外的事情,或者只是安静地走走,相信再回来时,你会好些。

送给大家几句话,也希望它们有幸与你们同行。

第一句话是:“上帝明目张胆地不公平,但凡人保留偏执的权利。”

第二句话是:“念念不忘,终有回响。”在这里,祝愿大家都能成为自己的英雄。

距离中考10天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中考是高度紧张的思维活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上考场,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必要前提。从现在开始,借助一些方法对心态进行调整:

第一,可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如放学后先洗个热水澡,学习间隙与家人、朋友聊聊天,也可以在学校操场上等空旷的地方大喊,发泄压抑的情绪。

第二,有些食物有减轻人的心理压力的作用,比如草莓、洋葱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第三,给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比如“我现在精力充足,思路清晰”,“对所学知识我掌握得相当不错”……这样会大大增强自信心。

距离中考9天
掌握分析方式

考生现在进入最后复习阶段,如何把握这段时间,使自己有所收获和提高呢?

首先,不要老盯着难题做了,现在所做的难题,99%不是中考题,中考题中所有的题目,从知识上、解题方法和技巧上,其实前面的复习中都已经储备了,做难题只有一个作用,增加心理负担——还有这么多题不会做。

第二,把前一段做过的题进行整理,如果现在还不会做,最好请老师辅导,关键在于有助于在上考场时保持一个轻松的心态,我该学的都学会了;对于做错的题目,一定要反馈到知识点上,回归课本,重新掌握基础知识,不然中考中还要错。要把近两年的中考题做一做,做完以后,要和参考答案进行认真对照,根据评分标准掌握采分点,规范做题,不要造成无谓的丢分。

第三,这段时间还可以多准备一些写作材料,如人的故事、典故、报纸上的重要新闻和评论等,以便在写作文时用。

最后,基础较差的考生在这一段时间内,如果还想做题,就把后面的大题全部放弃,重视前面基础部分如选择、填空题,能整理多少算多少,否则,后面的大题做不出来,不仅费时,又挫伤自信心。

距离中考8天
形成思维规律

中考考的是知识,也是思维,7门学科高度集中在两天时间内,所以考生在考前一定要学会不同课程之间的思维转移和加速。

最为恰当的做法是,一门课程的考试结束后,不翻书,不对答案,让思维和情绪完全丢开对这门课的全部印象,全面转入对后一门课程的思考,这样到考试开始时,思维就可以处于更高的活跃期。

距离中考7天
保证睡眠质量

考前一周,许多考生表现出诸如烦躁、做题时出现无谓失误等状况,这些都是由长时间身心疲惫造成的,要改变这些状况,中考前一个星期左右,从作息时间上调整,原来晚上12点或者说一点睡觉,现在开始提前一个或一个半小时入睡,蓄积能力和精力。

睡眠状况直接影响着身体状态,从考前一个星期开始,应该把调整睡眠放在重要位置上。有些考生由于紧张、生物钟紊乱等原因,考前会失眠,这里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第一,不要总想着中考时会出现什么“万一”,不要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一定要有一个乐观的心态;

第二,不要开“夜车”,根据自己的情况计划出符合自己的作息时间,一定要按时作息,这样生物钟才能正常工作;

第三,如果失眠,尽可能不要用药物,可以进行食疗,比如说睡前喝一杯牛奶或吃一个苹果;

第四,睡前可以用热水泡脚,并做头部和脚部按摩;睡前不要大量饮水,以免增加夜间起床次数,影响睡眠质量。

个别身体素质不太好的考生,容易感冒、发烧的,一定要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或者到医院去咨询大夫,如果真到考试时感冒、发烧,不仅仅影响考试成绩,还会影响心理状态。

图片


距离中考6天
调整家庭关系

许多学校在考前一个星期左右会放假,考生可以在家学,老师在学校答疑,给考生留出自由复习时间。从这时起,因为考生回归了家庭,所以家长的重要性就突显了出来。考生、家长之间的关系需要调整。

家长一定要保持情绪稳定,因为家长的情绪通过感染、暗示等心理机制,会影响到考生。同时,家长不要和考生谈论中考的事,不要给孩子过高的目标,不要过分计较模拟题的成绩,不要问孩子准备得怎么样、有没有把握等问题。

在这时,中考期间是否由家长陪考,需要考生和家长坐下来共同商定了。

有些考生认为,家长不离左右陪着,自己底气可以更足些,紧张感也可消除不少;但有些孩子独立性较强,家长跟着,会让他感到压抑不适。

总之,家长在决定是否陪考这一问题时,一定要尊重考生自己的意见,甚至陪考人是谁,都应由考生自己决定。

距离中考5天
开始放松身心

放松身心,可以适当进行一些体育、娱乐活动,并应该坚持到临考前。

23
2021.09
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什么是感恩之心呢?

感恩的心就是记得别人对自己的好,也会懂得感动并去报恩。每个人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就不断地在接收施予,并在施予中成长、成才、成家、立业,这些施予并非我们天生就应该享受,这些施予对于我们而言就是恩惠。若我们能感受到这些恩惠,我们就具备了感情动物——人的基本特征。

感恩不仅是人类的基本特征,也是一切美德的源泉。

第一养成感恩的习惯

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所以父母要从自身做起,做好示范,利用一切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妈妈帮爸爸做事时,爸爸可以大声地对妈妈说:“谢谢!”妈妈接受爸爸的帮助,也要说一声:“谢谢!”爸爸送给孩子礼物时,要告诉他这件礼物是爸爸给你的,你要感谢爸爸;这本书是哥哥姐姐送你的,你要谢谢哥哥姐姐。在这种氛围中,孩子耳濡目染,渐渐接受这种最基本的礼仪,也学会向父母道谢,将感恩内化于人格之中。

这就是耳濡目染!

第二充分利用各种节日

比如:在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且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那么在父亲节或者母亲节,跟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即可。

第三父母要学会偶尔“示弱”

要多给孩子机会,让孩子为父母做些事。比如下班回家累了,让孩子帮忙拿拖鞋;假装不舒服,请孩子倒杯水给父母喝;让孩子学会给予,懂得父母和别人的给予与帮助是一种“恩惠”,而不是理所当然或者是欠他的。

第四“计较”孩子的付出

孩子没有分一口好吃的给父母,没有记住父母的一个小要求,这都是父母必须“计较”的小事。别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他一无所求,他根本不需要为父母做什么。可这不等于我们就也应跟孩子一样随和、大度。否则,孩子会觉得你对他一无所求,他根本不需要为你做什么。要让孩子懂得索取是要付出的,不能无条件地进行索取。

第五及时的表扬孩子

在孩子做了好事后,不管他是主动还是被动做的,不管他做得是否令人满意,父母都要发自肺腑地感谢他、赞扬他,那么孩子一定会大受鼓舞。不管孩子为你做了什么,都要让孩子觉得“幸亏有我出手帮助,事情才会这么顺利”。父母由衷的肯定才是孩子关心他人的动力。

从小培养孩子感恩分享,这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在家庭里父母对子女的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做子女不仅接受来自父母的爱,更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只有学会分享和感恩,将来在学校里、社会上,才能更好地与周围人相处和合作。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道人生美丽的风景线。只要孩子胸中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随之而来的,就必然会是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等这些美好品格的人生。


20
2021.11
转载︱江南文化、文化品牌、苏州制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
“天堂苏州、最美吴中”是如何利用本区特色打造江南文化品牌的?
吴中区陆地面积745平方公里,独揽太湖水域五分之三、拥有180余公里的太湖岸线,被誉为“太湖最美的地方”。木渎、甪直、东山镇陆巷、金庭镇明月湾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星罗棋布,宝带桥、香山帮传统建筑技艺、碧螺春茶制作技艺等世界级、国家级文化遗产数不胜数。以“塑圣”杨惠之、北京故宫“总工程师”蒯祥、“绣圣”沈寿、文学家范仲淹、叶圣陶等为代表的历代先贤层出不穷。因此,说吴中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一点都不为过。这也是我区致力打造江南文化品牌的底气和优势。
当前,我们吴中区正按照苏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围绕“天堂苏州、最美吴中”发展愿景,全面推进“江南文化”品牌建设。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丰富平台载体,强化提升“江南文化”的显示度。文化属于精神范畴,需要通过物质载体来进行具象化的呈现。目前,我区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文化平台就是吴文化博物馆,该馆自去年6月份建成投用以来,推出讲座、课程、传习等社会性教育活动200余场,接待参观团队1100余个,累计观众已超36万人次,成为传承江南文化的重要阵地和载体。此外,作为“运河十景”之一的宝带桥景区改建提升工程即将启动,“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城活、文兴”的“运河画卷”初显形态,“吴中人文客厅、运河城市看台”的特色品牌持续擦亮。还有一个重大文化项目国家方志馆分馆建设,目前正在积极对接,不久的将来“江南文化”的吴中标识将更加丰富。

二是推动创新发展,强化提升“江南文化”的贡献度。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倍增是市委提出的明确要求。发展文化产业,我认为也是打造“江南文化”品牌的应有之义。就吴中区而言,文化资源丰厚,传承体系完整,产业类型广泛,产业发展总体向好,但也存在企业小而散、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让文化产业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助力,吴中区委区政府今年研究出台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聚焦数字文化领域、做强文化装备制造、深化文体旅融合、加强传统工艺统筹发展等新的思路,并把引进头部文化企业、打造高水平文化产业园区和发展特色文旅带摆上了重要日程。从今年初步统计看,我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将有明显提升。未来吴中的文化产业一定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

三是加强文明培育,强化提升“江南文化”的契合度。文化是文明进化的内涵,文明是文化发展的成果。因此,我认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也是打造“江南文化”品牌的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吴中区在文明培育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一方面,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了以区、镇、村三级服务为基础,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各类专业载体为支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实现覆盖。另一方面,大力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目前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了40万人,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了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今年暑期开设的“家门口的暑托班”,也吸引了大量的志愿者参与。再一方面,持续深化文明城市长效管理。通过润物无声的手段和制度化的形式,引导广大群众提升文明素养、养成良好习惯,不断巩固文明城市建设成果,从而实现文明与文化的高度契合。

谈及苏州在历史上留下的文化印记,必定绕不开“苏州制作”。在《天工开物》中有 “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的名句。如何发扬光大吴中的“苏州制作”?

《天工开物》是明代宋应星所著,“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是对苏州玉工的盛赞,也是对“苏作”的盛赞。苏州的玉雕在明代就以精、良、细、灵、巧名闻全国。明清时期,大批苏州工匠被征调入京,参与建设紫禁城,目前故宫馆藏的186万件文物中有三到四成“姓苏”,从自然景观到人文环境,都跟苏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天安门城楼,其设计师就是吴中的蒯祥。
“苏作”因其品类齐全、工艺精湛、制作精美以及极富人文特性而享誉海内外,充分体现了江南文化的精细秀美、精益求精和开拓创新,也完美阐述了什么是顽强如石、坚韧如丝的工匠精神。“天下工艺看苏州,苏作精华在吴中”。时至今日,香山营造、缂丝、刺绣、核雕、玉雕、苏扇、澄泥石刻等十多种门类的技艺在吴中经久传承、生生不息。
近年来,为发扬光大吴中的“苏作”工艺,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索:一是大力推进特色文化载体建设。以苏作馆、苏州工匠园、苏豪文化科技创意园等为重点,着力打造集宣传展示、品牌共创、产品研发、集成孵化于一体的产业平台,并从政策上为企业研发生产、市场开拓提供强有力支持。二是广泛开展文化传播交流活动。每年举办苏作文创峰会,先后在上海、澳门举办“移动的工匠园”苏作展示活动,连续4次举办“百匠赋能”展演,带领工匠大师和作品走出苏州吴中、走到北上广深,走向世界舞台,有效提升了“苏州制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积极倡导苏作工艺走进大众。鼓励工匠大师开发不同类型的工艺产品,多层次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在扩大推广的同时,也让产品更接地气。

吴中区有很多非遗传承人,如何做好“人”的文章?

吴中区目前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45位,其中国家级6名,省级5名,市级26名,区级108名。他们都是非遗传承的中坚力量,也是打造“江南文化”品牌不可或缺的关键助力。吴中区对于做好非遗传承人工作非常重视,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资金扶持机制。每年设置专项经费,用于非遗传承人活动补助和非遗项目保护,累计达到400多万元。二是鼓励参与社会活动。广泛吸纳非遗传承人进入基层文联工作,并遴选担任学会协会包括文联领导职务,让他们有平台更好发挥作用。今年我们在成立区级“文化大使”队伍时,还专门邀请公众认可度高的非遗传承人加入,目的也是让他们在享受荣誉的同时,更好地为传播“江南文化”贡献力量。三是加强后备传承人才培育。随着各级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提升,民间人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也在提升,不少年轻人加入了传承发展的行列,这为我们建立后备人才梯队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力量。与此同时,也有少数非遗项目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在这方面我们将进一步做好情况梳理,并研究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保护好非遗项目,挖掘和培育出传承人才,尽可能地不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我们手里走向消亡。

26
2021.11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让思政教育“动”起来播报文章

近日,江苏省姑苏轴承厂股份有限公司迎来了一批特别的客人,他们是来自姑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具班的学生。他们要在这里上一堂关于“立异驱动与人才强国”的思政课。

近两年来,姑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展开系列特征思政课实践教育活动——组织专业对口的二年级学生到企业上思政课。这次,该校思政部教师王周刚从公司的产品种类、发展前史、加工制作流程等内容中找深思政元素。在现场教育中,学生好像发现了“新世界”。“这堂思政课有些不同!”该校学生杜志文表明。

80后马文猛是该公司党委副书记,也是校企联手思政实践教育的企业教师。他带着学生近距离观察一线工人作业生产和产品的工序流转等。在马文猛的解说中,杜志文与同学了解了该厂建厂60余年的“奋斗史”以及主要产品、制作工艺、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等。

在该校汽车电子专业大三学生姜宗堃看来,到工厂企业上思政课与在校内课堂上的不同。大二时,班级前往姑苏金龙客车有限公司展开思政实践教育,半天的课程让他大开眼界,与思政理论紧密结合的企业实践让他有了知行合一的体验。“咱们要像技术工人一样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这样才能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他说。

为了建立学生的职业道德与人生理想,姑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还立异了校内思政课程。课堂上,他们会带领学生观看《长津湖》等热播影视作品,并经过演讲、争辩的方式,将思政元素细化到每位同学心中。

姜宗堃就曾参加过一次主题为“辩一题而有知,论纵横而明志”的争辩活动。在争辩中,他具体查找相关材料,从钱学森、屠呦呦、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的感人事迹着手,论述了建立崇高人生信仰对于青年进步生长的意义。

多年来,该校思政部坚持“思政课堂应该走出去、思政教师应该走出去”的教育理念,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到法院旁听开庭,在姑苏宪法教育馆学习宪法;在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感受革命战争英雄身上的巨大精神;到姑苏刺绣研究所等企业工厂上思政课……

据了解,该校现已初步形成了“2+4+4+N”的课程实践体系,即两门课程、每门课程4个课内实践、4个课外实践与若干个特征实践。思政实践项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努力实现全员覆盖、全程参加,贯通“看、思、做、悟”多个环节,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获得感。

该校党委书记王新华表明,学校思政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调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迫切任务,重视实践教育路径设计的整体性和推进的协同性,实现思政实践育人形式“立”起来 、“活”起来 、“火”起来、“动”起来,构建新时代思政实践教育形式。

王竝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来历:中国青年报

来历: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137-7194-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