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气】二十四节气之“白露” | 白露秋风夜,雁南飞一行

发布时间:2024-09-06   浏览次数:21次

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白露简介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秋季第3个节气。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冷空气转守为攻,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逐渐拉大。

白露气象


白露后,昼夜温差渐渐拉大,白天中午气温虽较高,但早晨与夜间已有丝丝的凉意。按近代学者张宝堃提出的“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的标准,候平均温度在10-22℃期间为春季或秋季,按此标准,从白露节气开始,各地陆续开始进入到秋天。

民谚云:‘白露身弗露。’言至是天气乃肃,可以授衣耳。”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尚热,但早晚天气已有凉意,如果打赤膊就容易着凉。


白露三候



一候鸿雁来。鸿为大,雁为小,是不同的两种。鸿雁二月北飞,八月南飞。

二候玄鸟归。玄鸟就是燕子,燕子是春分而来,秋分而去,它是北方之鸟,南飞带来生机。如今北飞为归,红花半落燕归去。

三候群鸟养羞。这个“羞”同“馐”,是美食。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



白露习俗



收清露

中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吃番薯

红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


饮白露茶

白露茶就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它多了一些过火的味道,给人的感觉刚刚好。


吃龙眼

福建福州有个传统习俗叫“白露必吃龙眼”。民间的意思是,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


祭禹王

生活在江苏太湖畔的老百姓会在白露时节祭禹王。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



白露诗词


《白露》

唐·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南湖晚秋》

唐·白居易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

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

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

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

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

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


《秋露》

唐·雍陶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

竹动时惊鸟,莎寒暗滴虫。

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



白露养生


白露时节,早晚温差较大,所以一定要注意穿衣。“白露节气勿露身”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气候已凉,如果打赤膊就容易着凉。

在白露节气中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饮食养生以生津润肺为主。宜多吃些生津养肺的食物和水果。

平时要经常开窗通风,让居室内外空气流通,以保持室内空气洁净新鲜;不要到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去;有晨雾的天气尽量不外出,更不能在晨雾中锻炼。

02
2021.10
记录 | 和小朋友一起过过荒岛的生活(转载阿甘)


去过过荒岛的生活

捡树枝烧火过滤水

上猫洞搭帐篷造船


去看看岛中的生命

性格迥异的小朋友

鸡鸭马虫草和石榴

总之

旺盛的生命力


记录下这三天

一些已经分享了

还没分享的

我很喜欢的图片后的故事

(ps:因为这回调色有点飘,可能色调会出现不统一)


#1

荒岛求生

学会在荒岛中生活


故事从这里开始



这艘船是人们能进入这座无人岛的唯一交通工具,由于太湖上限航令的原因,好多时间段都不能开。晚上有一个小朋友因为药落在了营地宿舍,不得已要回去,于是船长只好在夜里没有开灯悄咪咪的把船开了回去,以免被水警发现



这是这次营里面最小的小孩,六岁,他不停的跑来跑去,把捡到了的小树枝,枯叶子堆到自己的大本营,因为待会就要用这些枯树枝树叶点火了。





浩浩荡荡的抱着战利品准备去湖边生火



一部分人在打井水,这好像是目前发现的除太湖外唯一水源?(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的话)



趁着大家干活我就看看风景发发呆,挺舒适的



有一群的鸡,第二天早上四点多我就是被他们给叫醒的呜呜



这是鸭子还是鹅啊??emm傻傻分不清,走的时候捡了个大“鸭蛋”,也有可能是鹅蛋



捡柴火的小男孩



!!!!天知道我看到终于生出火了有多激动!



包好的地瓜,等开的水



小朋友们整出来的第一锅饺子!真不错,我四处白嫖,最后吃了9个。



他刚刚去树底下吃完了一碗饺子,要跑过去再盛一碗


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了一对新人,开始拍摄婚纱照,拍下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把新娘脑袋后面的摄影师和新郎给剔除掉了,原因我暂时表达不出来,就是觉得,这样更好看哈哈哈哈



我是第一个吃到西瓜的人!因为第一个吃完西瓜要去拍孩子吃西瓜,拍的时候发现小朋友们一边说着这个西瓜不甜,一边吃完去要第二块。



搭帐篷,两个小男孩要去湖边去给自己占领一块好地,拿上帐篷袋就跑了。



全场最有活力的搭帐篷组合。



两个小姑娘老喜欢玩这边跑,于是我也转过头来瞅瞅。其实我是一个不太喜欢很热闹气氛的人,这一边没什么人,比起另一侧,更多了一些静谧的感觉。



睡得地方搞定了,就要考虑晚餐吃什么了,帐篷搭好了,井里打水做饭!



他在隔空喊话,但是对面的伙伴听不见,只好一次次加大声音喊出来,最后颇有力拔山河的气概。我在旁边看着要笑死了。



日落十分,拍摄好时机!前方蹲着的摄影老师,最近几天跟他学到的精华:“宝贝!来!看我!宝贝来一个!”



我在拍自拍的人哈哈哈哈



晚餐篇——烧火做饭



小孩子总是喜欢跑跑跳跳的,即使只捡了一根树



大人们



烧火





等面熟



那天晚上的面,真的是美味到了极致。



摘星星!荒岛没有电,但是星星会发光!




10.3日的清晨



迎着朝阳收帐篷,她们的帐篷是最快搭好也是最快收好的。



会对岛上出现的现代交通工具很好奇,据说这个岛只有两百亩大,绕岛一圈大概两公里



保护好环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即使这是一个荒岛,我们在走之前也要把垃圾收好。



这个前面蹦蹦跳跳的小家伙是去收垃圾的路上。


扔石头。小朋友们总喜欢往湖里丢东西,走之前大家一起捡一块小石头扔掉不开心!



走的时候冲出来的马!好帅!跑起来好野!



#2

造船和划皮划艇

湖它有的时候像个海











不会漏水的“闪亮虎鲸号”!



熊猫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个圆木块,一面写上希望别人叫的名字,一面写上对这三天的期望,收拾行李时候发现,期待的字迹都已经晕开。大概 ,因为我都得到了吧,这里很教育很治愈还很有趣。

昨天和熊猫说:这些小朋友都懂得好多好聪明啊!” 熊猫说“小孩子肯定是比我们优秀的”我想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这样的吧。

07
2021.10
孩子胆小、没主见、总是讨好别人…父母这样做,抵你说教100句!

你的孩子自信吗?

经常有妈妈吐槽自己孩子:


孩子五年级了,胆子特别小,什么事儿都要妈妈跟着,每天晚上都要我陪;


孩子上中学了,每天都独来独往,没个朋友,问他,他就说不敢和别人说话;


孩子初二,一点主见都没有,什么事儿都要问人,要不然就纠结犹豫;


孩子都六年级了,学不会说“不”,同学说什么是什么,老是讨好人家。


其实,上面的这些问题,归结起来,都是因为孩子内心深处不够自信。


不够自信,所以孩子胆小;

不够自信,所以不敢去社交;

不够自信,所以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不够自信,所以总是去迁就别人。


冯骥才先生:“别人给的力量不能持久,从自己身上找的力量,才能受用终身。”


自信一定是孩子从内心焕发出的光彩!拥有自信的孩子,未来一定闪光!


当孩子不自信时,

父母该怎么办呢?

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给孩子一颗自信的心。


想要孩子不再胆小自卑,不再唯唯诺诺没有主见,不再讨好别人,我们需要培养孩子自信的能力。


可自信并不是说,孩子你要自信些,孩子就可以自信起来的。


《自信的力量》里有一段话:“自信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构建,这是一场需要耐心的艰难征途。


所以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去锻炼孩子,培养孩子。

25
2021.10
父母如何培养小科学家?看看今年的诺奖得主们是怎么做的

10月是诺贝尔奖颁奖季,各大奖项依次颁出,引发了新一轮的科普热。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如何能够做出影响世界的重大科学发现?结合9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我们可以对未来的儿童科学素质全面提升有一个新的认识。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提出了要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在儿童与教育领域的第6条是儿童科学素质:儿童科学素质全面提升,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父母如何培养小科学家?看看今年的诺奖得主们是怎么做的

资料图片。

这里面主要是顶层设计,有国家层面的发展科学场所、培养师资队伍,但是核心的几点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可以运用的:一是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二是发挥父母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加强亲子沟通,开展亲子阅读、亲子游戏、亲子互动,利用各种公共教育和娱乐设施来和孩子一起探索科学。

父母如何培养小科学家?看看今年的诺奖得主们是怎么做的

资料图片。

其中亲子阅读是非常容易实施而且作用巨大的。例如,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之一、意大利物理学家帕里西,就是阅读改变志向的典范。他的父亲和爷爷都是建筑工人,原本希望他成为工程师。帕里西从小喜欢读书,通过阅读科普,他对抽象的科学,而不是具体的工程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选专业的时候,面对选物理还是数学非常纠结,也正是他在科普阅读中看到了20世纪物理学的辉煌成就,因此下决心要学物理。

除了读书,动手也很重要。另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克劳斯·哈塞尔曼即将迎来90岁生日。他对物理学持续一生的浓厚兴趣来自童年的“动手”。他13岁的时候从朋友手里买了一个晶体检波器,当时的价格大概相当于一张电影票。那是20世纪早期的一种无线电接收器中使用的电子元件,接上合适的电路就能组装成一台简易的收音机。少年哈塞尔曼非常惊奇,这些电子元件中传来音乐!为了进一步了解无线电的原理,他去图书馆读书,还自己动手制造了电动机,虽然经常导致家里的电器短路,但是依然没有阻止他科学探索的脚步。

亲子互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的成长离不开特立独行的父亲。费曼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父亲就说将来要把儿子培养成为科学家。虽然父亲只是销售员,但是很喜欢阅读科学类的书。费曼小时候常常跟着父亲去山上散步。其他的父母会教孩子很多鸟的名字,费曼的爸爸却说:“就算你知道如何用全世界的语言称呼某只鸟,但其实你对它一无所知。”父亲教给他的是观察,告诉他“知道一个概念”和真的“懂得这个概念”有很大区别。

获奖只是评价的一个尺度。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诺奖得主,但是秉承终身学习的精神,能够拓展生命的深度和广度。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古迪纳夫获奖的时候已经97岁了,他就是一个典型的终身学习者。他的父母不和睦,童年唯一的玩伴是一条狗。考大学前父母离婚了,他父亲只给他35美元学费,而他要攻读的耶鲁大学的学费是900美元,他靠着给有钱人家的孩子做家教来付学费。他本来读的是古典文学系,读了一年发现自己有阅读障碍症,所以就转到了数学系。因为经历二战,他30岁才拿到博士学位,年过半百才开始正式研究电池材料。58岁发明钴酸锂电池改变世界,75岁以磷酸铁锂电池再度改变世界,90岁以后开始研究全固态电池。97岁高龄,依旧每周上班5天。他想要研究一个能够储存太阳能和风能的超级电池,他说:“我想让汽车尾气从全世界的高速公路上消失,我希望死前能看到这一天,我还有时间。”

父母如何培养小科学家?看看今年的诺奖得主们是怎么做的
资料图片。

家长要鼓励孩子建立起一种远大的梦想,而不是满足于升入名校、升官发财。哈塞尔曼也建议年轻的科学家,如果认为自己不是个天才,那么不如先去做一些对社会有用的研究。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说:“如果说有一件事是我鼓励你们大家去做的,那就是永远不要随波逐流,要超越我们周围那些低级和颓废的影响。”愿每一个人都能满怀梦想,不屈服于命运,勇往直前,不断去探索世界。

愿每一个人都能满怀梦想,不屈服于命运,勇往直前,不断去探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