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学习方法:做到真正的掌握

发布时间:2024-08-28   浏览次数:33次

不管学习什么,我们都需要运用特定的方法,去提高学习知识的“存留率”。

什么是“存留率”呢?就是把学到的技能或者知识,有多少部分能够更好地存留在我们大脑的比率。

而想要提高我们学习知识的“存留率”,就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练习和有意识去应用所学到的知识。

那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呢?

以下分享的五种方式,当你想要想去学点什么时,建议你结合这些方法去运用学到的东西,这样就可以提高你知识的存留率了。


第一,刻意练习

这个方法,只要你是经常上网的人,肯定都会听过。

关于刻意练习,有一句话比较出名的,就是:“要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大约需要一万小时的实践时间。”

一直以来,大家都把这句话所限定的“一万小时”,作为对某件事情进行了多少努力的衡量。

但是,“一万小时”只是表面原因,真正的内核就是“刻意练习”,而且是如何正确地“刻意练习”。

当我们能够正确运用刻意练习,那么有些学习的东西,即便无法投入一万小时,也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好的掌握。

那什么才是正确的刻意练习方法呢?刻意练习的目的,就是用来克服学习停滞的障碍,从而进行快速的持续改进。

而学习之所以会停滞下来,就是因为我们的学习是“随心所欲”的,没有特定的目的。而想要让学习得到快速的改进,就需要把学习从“无目的”变成“有目的”的练习。

一般而言,刻意练习需要三个关键要素:

  • 有组织有纪律地围绕某个特定任务,制定目标并对其进行一系列系统的锻炼。

  • 锻炼的项目有具体化的内容,例如你想提升你的口才,你就需要找出具体需要锻炼的项目,如通过大声朗读锻炼你口齿伶俐的程度。

  • 你最好有一个学习的对象,或者有一个进阶的标准,知道达到什么程度,就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所以导师或者有相关的人,就可以提供这种帮助。

其他一些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刻意练习的方法是:

  • 将技能分解为不同的练习项目

  • 为每个练习项目制定时间表,投入精力锻炼

  • 拥有一个学习对象或者导师

  • 建立反馈机制,知道自己学到什么地步

经过这样有目的的刻意练习,你自然就能够把想要学的东西,学到手了。


第二,间隔重复

刻意练习的一个大缺陷就是,这个方法只能用在一些“硬技能”上面,而对于“软技能”,就很难起到作用了。

例如你想学习营销或者管理方面的工作,你很难对此进行刻意练习。因为这些需要你掌握某种特定的知识之后,才能够进行相关的操作行为。

对于这种情况,那么更适用的学习方法,就是间隔重复了。

顾名思义,间隔重复就是定期遇到某些信息。当我们接触到这些信息的次数越多,我们对于知识的留存率就会越高。

运用这种方法,当我们学习一些“软技能”的知识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跟刻意练习结合起来。

例如我近来在阅读一本讲授传播学的书籍,但读完一遍之后,过了一个星期,可能我就会忘记书中的知识。如果我想记住书中某些重点知识,我就必须要反复阅读这本书,并每天在脑海中不断重现这些段落。

对于如何运用“间隔重复”这个方法,有两点需要牢记:

  • 清楚知道你需要保留的信息量;

  • 保持该级别信息所需的工作量。

例如你看完一本书之后,把你想要保留的信息提取出来,然后投入相应的时间和刻意练习这些工作量,去吸收这些知识。

为了更好做到这两点,你就需要遵循以下四个步骤去实践:

1. 查看你的笔记——如果你有的话。不管你在书中写下你的阅读批注,还是自己做一个笔记,在阅读完之后的24小时之内,再次重复阅读相关的内容。

2. 隔天在不使用笔记的情况尝试调出信息。例如当你空闲的时候,或者当你想要接着阅读那本书的时候,尝试不看笔记的情况下,回忆你学到的内容。

3. 之后每隔一两天,就重温前面学到的知识。你无需事无巨细地回忆出来,只要能够把重点的框架回忆出来就可以。

4. 最后,过了几天,就重新研究一遍。如果你正在为考试而学习,请确保在此之前一周完成。一个星期给你的大脑足够的时间来重新处理学到的概念。

通过这种方法学习,就可以确保你学到的知识,有足够的“留存率”了。


第三,建立反馈回路

所谓“反馈”,就是每当我们尝试练习或应用技能时,根据实践结果而获取有关我们做得怎样的信息。

简而言之,反馈就是告诉你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或什么地方做得正确。

一个反馈回路是由三个阶段组成:

1. 练习/应用——这是你把学到的内容付诸实践的阶段。

2. 衡量——这是你获取有关实践结果信息的阶段。这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阶段,或者很难执行的阶段。

3. 学习——在这个阶段,你可以分析自己的表现,并进行调整和改进并再次练习、应用。

每次练习一项新技能时,都必须认清这三个阶段并将其置于适当位置,这一点很重要。

许多人只完成了阶段一,而对于阶段二的过程却非常不清楚或模糊,导致阶段三的结果很差。

一个良好而平稳的反馈周期,可以帮助我们在每个循环中不断进行改进,创造稳定的进步并提高我们对技能的理解。

那如何创建有效的反馈循环呢?

按照以下五个步骤去做,你就能够为你的学习创建有效的反馈回路:

首先,建立目标和确定的结果——你对于技能有什么样的目标?你想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如何获得这种结果?用多少时间获得这些结果?这些信息,在你开始之前,最好全部要掌握。

第二,从基础知识开始学起,然后再研究更大的挑战。简单的信息可以为我们打好基础,并成为应对更大挑战的关键要素。

第三,自我检测。为了确认你是真的在学习,还是在浪费时间,你需要找到某种测试自己的方法。通过主动运用技能,或者围绕某个确定性的项目,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出来,你会发现自己掌握了多少。

第四,反思。自我反省是获得反馈的最终方式,因为你可以查看自己的进度并进行自我评估。你学习的进步目前怎样?你对结果满意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请问你如何才能达到更高的目标或水平。

最后,进行调整,持续学习。当你意识到什么问题在阻碍你进步,你就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然后用新的方式进行学习,继续解决更大的挑战。


第四,分享自己学到的知识

尽管上述方法在学习和练习技能方面非常出色,但你是不是真正掌握到这些知识,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去检验。

这个方法,就是把你学到的东西分享出来。这种分享,可以是向别人讲述相关的知识,也可以将其梳理了几篇文章。

“话题分享”是一个很不错的做法。把你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谈资,一来可以检验你学得怎样,二来可以让你的表达能力得到加强。

例如我看完一本书,我就会想想,这本书的知识,我可以将其写成一篇什么样的文章。为了写成这篇文章,我还需要掌握哪些知识?

我这篇文章就是这样。其实我分享的这些方法,很多书籍都有提到,但我把它们组合起来一起讲述,这样就会强迫我回忆学到的东西,从而把文章写成。

所以,“分享知识”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学习方式。分享的具体方法如下:

1,撰写相关主题的文章。当你看完一本书的三分之一内容时,就可以通过一篇文章把这些内容总结写来。

2,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谈资。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调动自己学到的知识;如果意识到自己缺乏某方面的话题知识,可以主动学习。

3,教导别人。把你学到的东西,有意识地教导别人,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

久而久之,你就能够真正熟悉某个领域的知识了。


第五,寻求帮助

提高知识留存率的最后方法,就是寻求帮助。

当我们认为需要帮助时,意味着某些问题单靠我们的个人力量是无法做到,这就需要请教有相关经验的人了。

“请教”的方法有很多种:

1,浏览相关的学习视频,寻找答案;

2,主动学习某些领域人士的课程;

3,从生活中,找到经验丰富的人学习。

通过寻求帮助,你可以加快学习的进程,以及改进修正问题的速度。

与反馈循环类似,你可以获得原本不会想到的新观点和见解。因此,不要害怕以各种方式寻求帮助。

只要你愿意练习这些技能,就可以使用多种系统来提高自己喜欢的任何领域的学习和发展效率。

确定自己需要学习的范围,然后投入足够的热情,最后再运用这些方法,提升你的知识“留存率”,你就能够真正学到东西了。

02
2021.10
记录 | 和小朋友一起过过荒岛的生活(转载阿甘)


去过过荒岛的生活

捡树枝烧火过滤水

上猫洞搭帐篷造船


去看看岛中的生命

性格迥异的小朋友

鸡鸭马虫草和石榴

总之

旺盛的生命力


记录下这三天

一些已经分享了

还没分享的

我很喜欢的图片后的故事

(ps:因为这回调色有点飘,可能色调会出现不统一)


#1

荒岛求生

学会在荒岛中生活


故事从这里开始



这艘船是人们能进入这座无人岛的唯一交通工具,由于太湖上限航令的原因,好多时间段都不能开。晚上有一个小朋友因为药落在了营地宿舍,不得已要回去,于是船长只好在夜里没有开灯悄咪咪的把船开了回去,以免被水警发现



这是这次营里面最小的小孩,六岁,他不停的跑来跑去,把捡到了的小树枝,枯叶子堆到自己的大本营,因为待会就要用这些枯树枝树叶点火了。





浩浩荡荡的抱着战利品准备去湖边生火



一部分人在打井水,这好像是目前发现的除太湖外唯一水源?(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的话)



趁着大家干活我就看看风景发发呆,挺舒适的



有一群的鸡,第二天早上四点多我就是被他们给叫醒的呜呜



这是鸭子还是鹅啊??emm傻傻分不清,走的时候捡了个大“鸭蛋”,也有可能是鹅蛋



捡柴火的小男孩



!!!!天知道我看到终于生出火了有多激动!



包好的地瓜,等开的水



小朋友们整出来的第一锅饺子!真不错,我四处白嫖,最后吃了9个。



他刚刚去树底下吃完了一碗饺子,要跑过去再盛一碗


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了一对新人,开始拍摄婚纱照,拍下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把新娘脑袋后面的摄影师和新郎给剔除掉了,原因我暂时表达不出来,就是觉得,这样更好看哈哈哈哈



我是第一个吃到西瓜的人!因为第一个吃完西瓜要去拍孩子吃西瓜,拍的时候发现小朋友们一边说着这个西瓜不甜,一边吃完去要第二块。



搭帐篷,两个小男孩要去湖边去给自己占领一块好地,拿上帐篷袋就跑了。



全场最有活力的搭帐篷组合。



两个小姑娘老喜欢玩这边跑,于是我也转过头来瞅瞅。其实我是一个不太喜欢很热闹气氛的人,这一边没什么人,比起另一侧,更多了一些静谧的感觉。



睡得地方搞定了,就要考虑晚餐吃什么了,帐篷搭好了,井里打水做饭!



他在隔空喊话,但是对面的伙伴听不见,只好一次次加大声音喊出来,最后颇有力拔山河的气概。我在旁边看着要笑死了。



日落十分,拍摄好时机!前方蹲着的摄影老师,最近几天跟他学到的精华:“宝贝!来!看我!宝贝来一个!”



我在拍自拍的人哈哈哈哈



晚餐篇——烧火做饭



小孩子总是喜欢跑跑跳跳的,即使只捡了一根树



大人们



烧火





等面熟



那天晚上的面,真的是美味到了极致。



摘星星!荒岛没有电,但是星星会发光!




10.3日的清晨



迎着朝阳收帐篷,她们的帐篷是最快搭好也是最快收好的。



会对岛上出现的现代交通工具很好奇,据说这个岛只有两百亩大,绕岛一圈大概两公里



保护好环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即使这是一个荒岛,我们在走之前也要把垃圾收好。



这个前面蹦蹦跳跳的小家伙是去收垃圾的路上。


扔石头。小朋友们总喜欢往湖里丢东西,走之前大家一起捡一块小石头扔掉不开心!



走的时候冲出来的马!好帅!跑起来好野!



#2

造船和划皮划艇

湖它有的时候像个海











不会漏水的“闪亮虎鲸号”!



熊猫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个圆木块,一面写上希望别人叫的名字,一面写上对这三天的期望,收拾行李时候发现,期待的字迹都已经晕开。大概 ,因为我都得到了吧,这里很教育很治愈还很有趣。

昨天和熊猫说:这些小朋友都懂得好多好聪明啊!” 熊猫说“小孩子肯定是比我们优秀的”我想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这样的吧。

07
2021.10
孩子胆小、没主见、总是讨好别人…父母这样做,抵你说教100句!

你的孩子自信吗?

经常有妈妈吐槽自己孩子:


孩子五年级了,胆子特别小,什么事儿都要妈妈跟着,每天晚上都要我陪;


孩子上中学了,每天都独来独往,没个朋友,问他,他就说不敢和别人说话;


孩子初二,一点主见都没有,什么事儿都要问人,要不然就纠结犹豫;


孩子都六年级了,学不会说“不”,同学说什么是什么,老是讨好人家。


其实,上面的这些问题,归结起来,都是因为孩子内心深处不够自信。


不够自信,所以孩子胆小;

不够自信,所以不敢去社交;

不够自信,所以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不够自信,所以总是去迁就别人。


冯骥才先生:“别人给的力量不能持久,从自己身上找的力量,才能受用终身。”


自信一定是孩子从内心焕发出的光彩!拥有自信的孩子,未来一定闪光!


当孩子不自信时,

父母该怎么办呢?

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给孩子一颗自信的心。


想要孩子不再胆小自卑,不再唯唯诺诺没有主见,不再讨好别人,我们需要培养孩子自信的能力。


可自信并不是说,孩子你要自信些,孩子就可以自信起来的。


《自信的力量》里有一段话:“自信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构建,这是一场需要耐心的艰难征途。


所以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去锻炼孩子,培养孩子。

25
2021.10
父母如何培养小科学家?看看今年的诺奖得主们是怎么做的

10月是诺贝尔奖颁奖季,各大奖项依次颁出,引发了新一轮的科普热。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如何能够做出影响世界的重大科学发现?结合9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我们可以对未来的儿童科学素质全面提升有一个新的认识。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提出了要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在儿童与教育领域的第6条是儿童科学素质:儿童科学素质全面提升,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父母如何培养小科学家?看看今年的诺奖得主们是怎么做的

资料图片。

这里面主要是顶层设计,有国家层面的发展科学场所、培养师资队伍,但是核心的几点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可以运用的:一是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二是发挥父母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加强亲子沟通,开展亲子阅读、亲子游戏、亲子互动,利用各种公共教育和娱乐设施来和孩子一起探索科学。

父母如何培养小科学家?看看今年的诺奖得主们是怎么做的

资料图片。

其中亲子阅读是非常容易实施而且作用巨大的。例如,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之一、意大利物理学家帕里西,就是阅读改变志向的典范。他的父亲和爷爷都是建筑工人,原本希望他成为工程师。帕里西从小喜欢读书,通过阅读科普,他对抽象的科学,而不是具体的工程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选专业的时候,面对选物理还是数学非常纠结,也正是他在科普阅读中看到了20世纪物理学的辉煌成就,因此下决心要学物理。

除了读书,动手也很重要。另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克劳斯·哈塞尔曼即将迎来90岁生日。他对物理学持续一生的浓厚兴趣来自童年的“动手”。他13岁的时候从朋友手里买了一个晶体检波器,当时的价格大概相当于一张电影票。那是20世纪早期的一种无线电接收器中使用的电子元件,接上合适的电路就能组装成一台简易的收音机。少年哈塞尔曼非常惊奇,这些电子元件中传来音乐!为了进一步了解无线电的原理,他去图书馆读书,还自己动手制造了电动机,虽然经常导致家里的电器短路,但是依然没有阻止他科学探索的脚步。

亲子互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的成长离不开特立独行的父亲。费曼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父亲就说将来要把儿子培养成为科学家。虽然父亲只是销售员,但是很喜欢阅读科学类的书。费曼小时候常常跟着父亲去山上散步。其他的父母会教孩子很多鸟的名字,费曼的爸爸却说:“就算你知道如何用全世界的语言称呼某只鸟,但其实你对它一无所知。”父亲教给他的是观察,告诉他“知道一个概念”和真的“懂得这个概念”有很大区别。

获奖只是评价的一个尺度。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诺奖得主,但是秉承终身学习的精神,能够拓展生命的深度和广度。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古迪纳夫获奖的时候已经97岁了,他就是一个典型的终身学习者。他的父母不和睦,童年唯一的玩伴是一条狗。考大学前父母离婚了,他父亲只给他35美元学费,而他要攻读的耶鲁大学的学费是900美元,他靠着给有钱人家的孩子做家教来付学费。他本来读的是古典文学系,读了一年发现自己有阅读障碍症,所以就转到了数学系。因为经历二战,他30岁才拿到博士学位,年过半百才开始正式研究电池材料。58岁发明钴酸锂电池改变世界,75岁以磷酸铁锂电池再度改变世界,90岁以后开始研究全固态电池。97岁高龄,依旧每周上班5天。他想要研究一个能够储存太阳能和风能的超级电池,他说:“我想让汽车尾气从全世界的高速公路上消失,我希望死前能看到这一天,我还有时间。”

父母如何培养小科学家?看看今年的诺奖得主们是怎么做的
资料图片。

家长要鼓励孩子建立起一种远大的梦想,而不是满足于升入名校、升官发财。哈塞尔曼也建议年轻的科学家,如果认为自己不是个天才,那么不如先去做一些对社会有用的研究。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说:“如果说有一件事是我鼓励你们大家去做的,那就是永远不要随波逐流,要超越我们周围那些低级和颓废的影响。”愿每一个人都能满怀梦想,不屈服于命运,勇往直前,不断去探索世界。

愿每一个人都能满怀梦想,不屈服于命运,勇往直前,不断去探索世界。